”湖贝“生死进行时
对这座城市心怀感念的人
欢迎你
加入“每个人的湖贝”公共艺术计划
无论你是——
艺术家、知识分子
还是建筑师、专业人士
社会栋梁、人类楷模
还是尸位素餐、造粪机器
都欢迎你
用自认艺术的任何方式
展示你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为这座城市
为这个时代
留下无可磨灭的印记
「作为艺术家,通过一次行为的表现,自我破坏了一些固有的习惯规则,不想太多阐述作品的意义。城市更新,更希望人们多一些关注当下文化的真实思想内容,不要只建立在表面的建造上。」
沈丕基
籍贯:福建漳州
来深时间:1993年
关注湖贝:2015年
当代艺术家、声音艺术家,来深20多年,现居住在梧桐山下。
作为“每个人的湖贝”开幕作品,沈丕基先在湖贝古村街头各处弹奏《渔歌》、《神人畅》,随后即兴抚琴片刻,又行至怀月张公祠,于祠堂前弹了《文王操》,之后把琴分五次砸成碎片,结束行为。之后又创作声音作品《湖贝之声》,并发表。
「古琴=古村,琴声=村里的生活,砸琴=拆村。老沈是老朋友了,上次见还是在他梧桐山村的家里听他弹琴,古琴是他的最爱,为了安静地弹琴,他放弃了都市生活,这次他回到都市,竟然用砸烂自己的最爱来对抗这个城市的荒谬!——建筑师张之杨」
标题链接内有声音作品《湖贝之声》
时间:2016年7月8日晚上8点
时长:30分钟
过程:沈丕基先在湖贝古村街头弹奏《渔歌》、《神人畅》,随后即兴抚琴片刻,又行至怀月张公祠,于祠堂前弹了《文王操》,之后把琴分五次砸成碎片,结束。
「历史重要,同时,住在这里的人喜欢也非常重要。」
久原真人
籍贯:日本琦玉
来深时间:不定,2012-2015年住在深圳
关注湖贝:2014年
新媒体艺术家,他曾以设计工程师的身份在深圳工作。
2016年8月13日晚,久原真人在沈丕基的陪伴下来到湖贝古村,从张公祠开始,在古村中一路吹小号,最后回到祠堂。他是参与“每个人的湖贝”公共艺术计划的第一位外籍艺术家。
「深圳是春天的故事,湖贝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时间的维度。」
张星
籍贯:贵州贵阳
来深时间:1996年
关注湖贝:2015年
贵州人,独立建筑师,拉康精神分析迷。
他在2016年7月23日19点52分,在湖贝进行了“湖贝古村圈地行”,他从怀月张公祠出发,用30分钟33秒行进了1810米的距离,最后回到出发点。后来,他也去了土木再生发起的“湖贝请留门”公益课演讲《当代空间生产下的深圳城市更新——从大冲、岗厦到湖贝》。
「湖贝于我来说有几重属性,首先深圳被称为“一夜之城”,“三十年历史”,而湖贝却是一个有500年历史的切片,他让深圳有了多重的地质切片,其次作为深圳重要的水产市场,这里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与公共链条区域,而这种区域是城市鲜活记忆中最重要的来源,他因此具有了城市的公共性与价值,他是属于整个深圳市民的,是深圳人的文化共同体。但他在城市更新面临着被伤害的命运,每个深圳市民都有权利在这种共同体面临被伤害时发出来他们的声音,用公共参与的行动来表达对深圳城市更新过程中对这些被伤害的,被漠视公民权利的状态表达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种良好的公共生活及公民价值,才能形成真正的公民社会。」
因此我计划于七月二十三日进行「湖贝古村圈地行」活动计划,并用APP NIKE+ RUNING记录圈出我心目中湖贝古村的保护范围。
2016年七月二十三日19:52,我在湖贝进行了该计划,首先从张公怀月祠出发,用时30分钟33秒,行进了1810米的距离,最后回到了张公怀月祠完成了这次计划,并在过程中我进行了拍照及录像。
「留屋留人」
段鹏
籍贯:贵州贵阳
来深时间:1996年
关注湖贝:2015年
祖籍安徽,爷爷那辈就到四川了,“也没机会回过祖籍地(😭)”,他是建筑师,城中村保卫斗士。
去年,他与一位美国朋友,带着“湖贝不拆,把根留住”的横幅,在湖贝裸跑了一圈,完成了他的深圳洗礼;他还在土木再生发起的”湖贝请留门“公益课分享《混合城市—白石洲》。
「湖贝洗礼,在深圳的发源地上裸奔,让我有重生的感受,在这里成为一个新生的深圳人,这是一个成为深圳人的洗礼。」
张星于七月二十三日进行「湖贝古村圈地行」活动计划,用APP NIKE+ RUNING记录圈出他心目中湖贝古村的保护范围,而后点名段鹏进行此活动的接力。
参与者:段鹏、洪铭
时间:2016年7月30日
过程:在湖贝用裸跑的方式进行圈地行,并进行视频记录
「让城市变得更美好不仅仅是外在的光鲜靓丽,而是真实的关怀每个人的生活,让每个人都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我们的城市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
黄剑
籍贯:湖南
来深时间:2007年
关注湖贝:2016年
一个喜欢游荡和拍照的80后建筑师,基督徒,马拉松跑手。
去年,他响应湖贝古村圈地行,从南头古城起跑,沿深南大道过华强北,一直圈到湖贝古村,全程33.21公里!
「在我看来,
南头古城和湖贝古村如何深圳之泉流,
深南大道像河流。
如果把泉眼堵死了,河流也就干枯了。
我希望我成为这道水流的一滴水,把这条充满生命力的河流联系起来。」段鹏于七月三十日进行「湖贝古村圈地行」活动计划,环绕湖北古村保护范围进行裸跑,而后点名黄剑进行此活动的接力。
参与者:黄剑
时间:2016年8月6日
过程:从南头古城——华强北——湖贝古村,期间记录了自己的运动轨迹、拍照以及录像。
「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应以铲除过往的痕迹所保留的记忆为代价,就像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则导致截肢般的不完整。」
大渔
籍贯:上海(出生地)
来深时间:2013年
关注湖贝:2015年底
艺术工作者 /策展人,现在深圳、上海、景德镇三地游走。他说他在上海出生,但深圳已是他居住的第五个城市。在《大渔的饭局》(第五站,第5-11场)作品中,他从早到晚、用一整天分别和Amber、冯国安、孔肖亚、马克、孙妙然、Vincent、XiN在湖贝以无声相互喂食的方式描述了古村历久的日常存在。不久后,他再在湖贝做了一次“内观”的漫步,用59分39秒23毫秒一口气在古村里走了4926步,用以度量湖贝的意味。
「一声枪声可以推翻一个王朝
二分钟可以爱上一个人,三刻钟可以结束一堂课
七天可以从地球到月亮,八年可以打一场胜仗
十年可以摧毀一切
...
而她已在那儿五百多年」湖贝古村:第一次即是最后一次
2016年8月13日,清晨
太阳照常升起
云彩左右飘荡,骤雨来去匆忙
一个典型又稀松平常的夏日
《大渔的饭局》一行十几人悄然行动
这次的背景位于深圳罗湖的湖贝古村。
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人们在各种饭局上
或悲欢离合或高声阔论或……
《大渔的饭局》安静无言语
来自深港两地城市建设发展相关职业的七位专业人士
不断移步换景,或当街或祠堂或深巷……
分别与大渔一对一地相互喂食相互对视。
这一天
整整七顿饭
艺术家大渔通过《大渔的饭局》系列行为
试图消散部分人心中的漠然
拖住他们急功近利的脚步
哪怕是一小会儿。
「需要由下而上的参与方式,才能传播公共参与的概念以及建立有效的系统及机制。」
Rita Wang
籍贯:深圳
来深时间:深圳出生
关注湖贝:2016年暑假
Rita Wang在深圳出生,从小在海外读书。去年她拿着胶卷机在湖贝拍摄,并写了文章《深二代们,也拥有湖贝》,她同时也参与了纪录片《湖贝不再》,在影片里做讲述人。
「我站在街边神情恍惚,而我身旁从马德里来深圳已经有两年的西班牙朋友则见惯不惯。他一脸轻松地说道,
“This city has lost its identity while growing rapidly. You don’t miss Shenzhen, because there’s nothing that you can get attached to.”
“这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早就丢失了它和别的城市不一样的地方了。深圳很难让人存有想念。它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人留恋的地方了。”」
我站在街边神情恍惚,而我身旁从马德里来深圳已经有两年的西班牙朋友则见惯不惯。他一脸轻松地说道,
“This city has lost its identity while growing rapidly. You don’t miss Shenzhen, because there’s nothing that you can get attached to.”
“这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早就丢失了它和别的城市不一样的地方了。深圳很难让人存有想念。它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人留恋的地方了。”
「我们向湖贝投注了目光,向时代打了一张白条,看未来的乡愁在哪里。」
Ewbar (严欣然)
籍贯:广东肇庆
来深时间:2009年
关注湖贝:2015年
Ewbar, 春耕计划发起人,独立影评人,有一个四处漂流的“动物园”。逻辑治学,诗意写字,做一个人格凶残智商流产的好同志。去年,Ewbar到湖贝写了文章《湖贝——街头巷尾消亡史》,并与春耕团队共同创作了纪录片《游园惊梦》。
「他们说想把古村拆了建成shopping mall!那么,深圳缺shopping mall 吗?不缺,既然不缺,那为什么把明明缺失的古村改成明明不缺的shopping mall 呢?我想不通。」
一一
籍贯:江西
来深时间:深圳出生
关注湖贝:2016年5月
一一今年13岁,在暑假拍了一部电影。去年她参加由“童筑未来”及“ME学院”共同发起的湖贝村与老墟镇公益行,由冯果川带队参观湖贝,回到家她问了爸爸一个简单的问题:“用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繁荣万象城,能替代唯一的一个湖贝古村吗?”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发她写了一篇文章《行走湖贝:感想》。
纪录片
“推土机停在嘈杂的村落边,盼望着缓行。算起来,村子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目睹了深圳数百年变化的湖贝古村,终究,还是逃不过时代的变迁,逃不掉死亡的命运。。。。”
「希望湖贝不是资本炫耀力量的场所,或是政府政绩的招牌,而是人们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安居乐业之地,湖贝应该是每个人的湖贝。」
冯果川
籍贯:重庆
来深时间:1997年
关注湖贝:2016年
深圳情商最高的建筑师,人家爬楼梯用脚他用手。去年7月10日,他带领ME课堂的15组家庭,参观了湖贝古村的怀月张公祠,观景天台,佛堂等等,还在现场“导演”了很多小朋友们的有趣对话。
「问:“那如果拆了湖贝旧村,这些人怎么办?”
答:“流浪呗。”
问:“那他们晚上怎么办?”
答:“睡麦当劳呗(24小时营业)。”
问:“可是人很多啊。”
答:“还有肯德基必胜客啊。”
问:“五万余人去睡这些餐厅,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还影响餐厅的营业。”
答:“那就睡天桥底吧。我家附近就有流浪汉睡在天桥底下。”
问:“天桥底也睡不下这么多人啊。”
答:“那就专门租房给他们好了。”
问:“专门租房贵啊。”
答:“那就别拆了。”(现场陷入沉默……)」纪录片
冯果川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在积极参与建筑实践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反思和批判。其建筑实践是以积极的态度与权力和资本互动,尝试以专业技能影响和揭示当下大规模空间生产的具体状态。其批判角度主要为空间政治学,关注意识形态以及资本在当代中国城市中的运作轨迹。
同时,作为一名在职建筑师,对儿童建筑教育有独特的见解,并积极实践,成功举办多次公开课工作坊等儿童建筑教育公益活动-中心书城“深圳晚八点”栏目童筑未来公开课、大浪社区工作坊,前海“小小规划师”竞赛等。
「也许刚走进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会感到不适,但这里有无数人在为自己的生计、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地生活着。他们奉献的点点滴滴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辉煌。他们是可敬的,如果这样的空间都没有了,他们能去哪里?」
周行
籍贯:湖北
来深时间:1996年
关注湖贝:2016年
最热心教育深三代的深二代海归,他所在的理想堂(LeapClub)在去年发起”探秘城中村主题夏令营“,深圳中学学生用了7天时间(包括湖贝3天半调研),制作了一个包括气味、人口密度、消防和建筑物四方面的湖贝地图模型。
为时7天的理想堂“时空宝藏”夏令营圆满结束了,相信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这次夏令营都是一次分外有趣的体验。在湖贝村3个半天、沙井1整天的城中村调研,被城中村的居民戏称为“受罪”,但也正是这样的“受罪”经历,让每一个勇敢进入城中村的学生,都开始学着用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维度,来理解他们身边这个熟悉的世界。
「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深圳的古村、城中村,是一个考古学意义上的正在消失的文化地层。在一年多的湖贝保护进程中,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声音,协同、碰撞和融合,共同参与湖贝保护,形成了众声竞繁的巴赫金式的复调文化景观,从而促成了深圳出现了湖贝主题的快闪式“地方性文化生产”。但关于古村、城中村文化脉络的深入研究还略显不足。研究湖贝的文化肌理,才能形成可被传承的文化叙事。只有可以不断被叙述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
任珏
籍贯:武汉
来深时间:2011年
关注湖贝:2016年
策展人,数字人类学家,城市研究学者,《澎湃新闻》“市政厅”特约撰稿人,UNDP中国“智慧城市与社会治理:参与式指标开发”项目顾问。概念艺术作品“无铁内衣”在2013年UABB参加英国V&A博物馆的"深圳快速收集”项目,并被V&A博物馆永久收藏。2015年UABB外围展“城市母体”女性当代艺术展策展人,2017年“消失的地层”公共艺术计划发起人。2016年她和贾立巍联合发起了“湖贝叙事”公共艺术计划,第一期参与艺术家包括他和大渔、黄成。
任珏的“湖贝”主题作品包括:诗作《湖贝是一条河》,摄影作品《湖贝村里的神圣空间》、评论《作为地方性生产的深圳湖贝古村保护》
「深圳城中村,是一个考古学意义上的正在消失的文化地层。在湖贝保护过程中,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声音,协同、碰撞和融合,共同参与湖贝保护,形成了巴赫金式的复调文化景观(Bakhtin)。但关于古村、城中村文化脉络的深入研究还略显不足。只有可以不断被叙述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需要讲述更多的深圳城中村的故事,就如同这首《湖贝是一条河》。
《湖贝是一条河》
湖贝,不是一个起点,也不是一个终点。
湖贝,是一条长河,徜徉在深圳墟上。
你见过,没有见过,
或
再也不见。」随着湖贝片区城市更新的临近,早在5月底,深圳的一群建筑师、规划师们,就建立了湖贝古村保护的微信群,开始讨论,在推土机进村之前,为抢救湖贝古村做点什么。他们当中,有多年研究湖贝古村的学者,也有关注深圳城中村发展的年轻规划师。
经过一个多月线上线下的激烈思想碰撞,7月2日、3日,湖贝古村保护的先行者们举办了持续的公众活动,邀请众多建筑师、规划师、市民参加湖贝古村工作坊、湖贝古村对话,并以“湖贝保护120城市公共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湖贝保护共识》。一两天内就收集到近500位市民联署签名。深圳多家媒体先后进行跟踪报道。湖贝古村保护行动全面进入大众视野。【湖贝叙事】公共艺术计划,旨在从历史、人文、社会等多重角度探讨湖贝古村的生存和发展形态,挖掘湖贝古村文化血脉,以生活叙事、文化延续、文化再现为艺术视角,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文化切片”方法论,以艺术的方式对湖贝的文化肌理进行“基因存档”,促成在更广泛的公众和社会参与基础上,以延续500年来湖贝繁盛绵长的文化命脉。
「湖贝作为深圳的一个活化石,除了建筑本体以外,更需要关注延传的文化特征,留住文脉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是我和任珏发起的“湖贝叙事”项目的初衷,并期以艺术家的语言和作品来作为观察视角。」
贾立巍
籍贯:安徽
来深时间:1998年
关注湖贝:2015年
33空间主持人。33空间能够散发出的深圳本土的感情,像是一个不断思考生活中喜怒哀乐的青年,拒绝成为顺应他人的油腻腻老头。2016年贾立巍和任珏联合发起了“湖贝叙事”公共艺术计划,第一期参与艺术家包括任珏、大渔、黄成。
【湖贝叙事】公共艺术计划,旨在从历史、人文、社会等多重角度探讨湖贝古村的生存和发展形态,挖掘湖贝古村文化血脉,以生活叙事、文化延续、文化再现为艺术视角,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文化切片”方法论,以艺术的方式对湖贝的文化肌理进行“基因存档”,促成在更广泛的公众和社会参与基础上,以延续500年来湖贝繁盛绵长的文化命脉。
「湖贝,能说的都说了,但还会更有话说。」
杨阡
籍贯:天津
来深时间:1994年
关注湖贝:2003年
本来想好好做个戏子,无奈被逼着做业余上访户。杨阡是”湖贝共识“最早的起草人,发表过湖贝观察等系列文章,并为此作了人生首三次的上访。
「我在2015年得出来的结论是,怎么定义深圳人?我们拥有“失去的这个叫深圳的地方或城市”,用我们共同的“失去”来定义我们自己,我们共同失去了一个好的过去,我们也终将失去好的未来。」
照“红树林保护区”从城市自然空间序列里划分出来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加以独立的保护、管理和运营。我们推荐这个方式是因为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和当前城市更新地产思维主导的模式下,理性的个人和不受约束的机构都可能导致公共资源使用不当、浪费或者资源退化甚至灭失的危险。借助各界文化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我们才能延续我们生活的脉和文化的根。
我不是一个人类学家,但我爱上了一个人类学家,因为她不远万里来到一个她完全不了解的国度,而且最后竟留了下来。在一个经济最发达,人均GDP最高的城市里,帮助刚来到这座城市低收入移民的下一代学会怎样使用免费的文化设施。让他们也能爱上这个城市,因为它的慷慨。让他们也能在这里扎根并成为这个城市的公民,因为它的多元。这座城市的名字叫:深圳。
湖贝改造被冠以“城市客厅”的概念,其实质无非是炫耀。在大多数城市已经把环境友好和社会关怀作为城市发展核心理念的今天,深圳中心地带的这个客厅会让什么样的“主人”面上有光呢?其实我们只要就事论事地问几个简单的问题,这个实质就会显现出来:为什么这个方案一方面如此奢侈,要隔着两条平行的马路,并且要推倒胡润大厦等两座高层建筑,在深南路上开这么大的口子把新的政绩和新的财富炫出来?这么大的手笔为什么另一方面又如此吝啬,竞不让一个500年的古村留一个全尸?
「前一段在这里做的关于湖贝村保护的公共论坛,大家对湖贝的保留出谋划策,许多设计师都在这画草图,就是要修正华润的方案。最后,在多方促动下,这个案例形成双赢的局面,最后的方案并不是说华润受损失,调整的方法是把保护用地变成绿地,把古村纳入作为绿地保护起来,开发商也得到密度调整补偿。这个案例说明现在深圳关于自然保护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两个阶段是指初期大规模建设阶段的“我不是我,你不是你。”绿地得到严格控制时期的“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史建
籍贯:天津
来深时间:2014年
关注湖贝:2011年
史建一直是操心深圳如何保持空间与社会实验前卫性的评论家,作为有方空间的合伙人,他与湖贝120一起发起了“共赢的可能——湖贝古村保护与罗湖复兴设计工作坊”。后,有方空间采访阮仪三先生,并发表文章《没有“乡”,谈什么“乡愁”:阮仪三谈为何保护深圳湖贝》。
「华侨城是专家规划的,开始都说好,但是现在出现问题了,尤其是欢乐海岸的湿地保护问题;而市民中心都说是民主参与造成的失败,但是现在民众在利用上的进一步参与让这个地方活力四射。因此我想到湖贝,在规划上怎样让参与和专业意见交汇激荡出新的方向,这也许是保持深圳城市规划在中国的前卫性的一种可能的路径。」
2016年7月3日,见到阮仪三先生之前。“古城卫士”,“刀下留城救平遥”,“要拆,就从我身上轧过去”……我一边做着采访准备工作,一边依旧在心中思考着这些附加在老先生身上的标签、故事以及话语,这不就是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而这份一生的坚持与勇气时刻令人肃然起敬。这次有机会采访阮仪三先生,源于深圳一座500年的古村落正面临拆迁,一批长期关注深圳城市的专家、学者与规划师发起了“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并邀请到阮仪三先生。
「城市的文化魅力可以从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群体的争论、批评展开。不仅仅是城市决定人的位置,我们的语言和行动也在试探城市的可能性。」
棱镜
籍贯:湖北
来深时间:2011年
关注湖贝:2012年
棱镜,建筑系中二男青年,神州大地低端人口,被部分群众戏称为骨灰级的专业踢馆男神,发表了文章《湖贝更新:深圳人的深圳缺的就是一个折衷开发方案吗?》
这些数据还表明另外一个显要矛盾,深圳一面想在“土地存量”的背景下进一步吸纳劳动人口,实现总体城市空间的人口加密。然而拆除重建的城市更新模式虽然大幅度提高了容积率和总建筑面积,空间高档化的改造却在不断进行城市中心的人口减密。资本本身并不产生任何价值,而只是具有把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攫为己有的性能,而“房产”则成为了这样一种攫取价值又排斥生产价值的劳动力的资本。这种排斥性的空间生产和固化方式将最终引发城市系统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