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贝“生死进行时
“研究”板块也是本次展览的参展人
本板块展示的是各团队/个人的独立研究成果
湖贝研究
「湖贝是一个活化石,连接了我们的信仰。湖贝是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为后辈留下乡愁,要把乡留下来,才有乡愁存在。没有乡,哪有愁?」
阮仪三
籍贯:江苏仪征
来深时间:未移居
关注湖贝:2016年7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自1980年开始,以致力于中国古城镇的规划保护而著名,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镇都是由于他的努力才得以保存下来,留下了“刀下留城救平遥”和“以死保周庄”等故事。平遥和丽江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阮先生于2016年7月探访湖贝并参与湖贝工作坊。”在他看来,湖贝村在中国范围内都是一块宝,是深圳不可多得的财富,老先生笑称这块宝已让自己‘得意忘形’“。(via有方《阮仪三:没有“乡”,谈什么“乡愁”》)
2017年11月,阮先生再次到访深圳,强调湖贝不是留多少的问题而是全面保护,并赠语关注和参与保护湖贝古村的朋友们,继续进行”殊死的搏斗“。
2016年7月3日,见到阮仪三先生之前。“古城卫士”,“刀下留城救平遥”,“要拆,就从我身上轧过去”……我一边做着采访准备工作,一边依旧在心中思考着这些附加在老先生身上的标签、故事以及话语,这不就是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而这份一生的坚持与勇气时刻令人肃然起敬。这次有机会采访阮仪三先生,源于深圳一座500年的古村落正面临拆迁,一批长期关注深圳城市的专家、学者与规划师发起了“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并邀请到阮仪三先生。
阮仪三:很高兴到深圳来,我在这里有很多学生,比如规划院和设计院,包括政府很多官员也是我的学生。我在80年代以后基本上完全投入在城市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如大鹏所城、大鹏防卫城也都是在我的参与呼吁下做了保护规划。
我上午看了湖贝村之后很兴奋,在这么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居然保留着那么完整的、生动的、留着浓郁民居风味的古村落,日常生活流淌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湖贝村有意思,就是因为这种形态被难得地保留了下来。它把传统的形式和人们的风俗习惯、民间文化、和人们的信仰连在一起了。你把它铲掉了,造成了高房子也没有用。我今年83岁了,我想多活几年,可以看到更多古村落保护下来,我希望大家一起来努力来保住它。保住它的目的并不是开发搞旅游,而是保护我们最优秀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湖贝村,我们深圳的缩影,这个缩影可以给后辈留下乡愁的重要依据。哪儿来的乡,哪儿来的愁?留下来了,就有乡又有愁,然后可以告诉下一代,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
「湖贝的命很硬,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土改和文革都没有被英国人的炮火、日本人的飞机,红卫兵的打砸抢毁掉。难道这一次,就到了她的大限吗?」
廖虹雷
籍贯:深圳
来深时间:20世纪40年代出生在宝安县
关注湖贝:2007年
深圳著名民俗学者,广东人口中的“讲古佬”。
2016年7月2日,廖虹雷先生参与了湖贝工作坊中的”对话湖贝“,也只有他能将湖贝过去的历史讲得如此栩栩如生。他认为湖贝是古老深圳墟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是目前深圳市体现城市肌理的最完整的一个古村落。湖贝的历史文化风貌不存,是对深圳的文化底蕴做不负责任的抽离。湖贝已经不只是湖贝人的了,也不只是一个村落地名符号,而是属于全体深圳人民,属于深圳的历史和深圳的未来之一块文化碑石。
廖虹雷:我是深圳人。我的祖先在康熙十年(1672年)到了阳台山下一个客家村。我为我的家乡这几十年飞速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我又觉得我们的古村落消失得太快了,可以说以深圳速度在迅速消失。我有一组数字,特区建立以后(1985年)深圳进行第一次地名和村落的普查。两年以后,1987年出版的《深圳地名志》里有1500个村落。到了1992年进行第二次普查,1500多个村落当中已经消失了三百个。到了2012年,20年间消失了一千多个古村落,就剩下两百。宝安区公布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有38个古村落,龙岗区,加上现在的坪山新区和大鹏新区公布的历史有文化保留价值的是121个,121加38就是159,还不到160。特区内的四个区(罗湖、盐田、福田、南山)剩下不到20个,保护下来比较好的就是省保单位笋岗村,因为它是民朝元勋何真建立的村落,里面也有保存得比较好的元勋旧址。最后就剩下湖贝村了。
「在有30年历史的深圳中心地段藏着一个500年历史的古村,而且空间结构保留得很完整。同时这里居住的潮汕租户的生活习俗也保留得很完整。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简直是震惊!」
都市实践
籍贯:深圳
来深时间:1999年
关注湖贝:2011年
URBANUS都市实践是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团队之一。
早在2011年,都市实践合伙人孟岩考察湖贝古村,十分震撼于在惯常所说的三十多年历史的深圳的核心区域竟然还存活着一个500年的古村,于是领导都市实践研究部自发对湖贝古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并发动自己身边的资源,动员相关人士去关注湖贝古村。此后多次通过组织工作坊、亲笔信、多方会谈、展览、向罗湖区政府提交研究报告等方式表示保存湖贝古村的重要价值,并提出湖贝三纵八横的空间格局和公园完整保留的方案。
2016年7月2日早上,“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系列学术活动在有方空间召开。
首先是“共赢的可能:湖贝古村保护与罗湖复兴设计工作坊”,工作坊由饶小军、孟岩主持,上午由深圳大学的代表老师介绍2014年湖贝古村测绘的成果,及湖贝古村历史风貌区价值评估与保护范围,重申古村的价值。在都市实践事务所介绍了历年来进行的湖贝古村设计研究后,与会文化/社会学者马立安、史建、廖虹雷、杨阡、滕斐、张星、张琴等进行了讨论。下午,规划建筑专家及现场参与的志愿设计师分三组进行古村保护/优化设计工作坊。本次工作坊主要围绕湖贝古村的空间价值、历史与文化价值、现代城市内涵、以及保留与拆除范围界定的影响与后果方面一一作出研判。核心任务:把湖贝古村的整体原地保留,这是工作坊第一优先考虑的目标,先保留后活化。对现规划方案作出优化建议,努力达成多方共赢。在此基础上,期望借助工作坊成果,可为未来在保护与发展的城市实践中提供积极的可参考的成功案例。
2016年8月23日,首届中国(深圳)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受古村之友的邀请,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参与展览。本展览是120计划面向公众的第一次集中展示。120计划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向公众释放并传播湖贝古村的精准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联合策展人:Gary Paige & Cliff Pearson
展览地点: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中康路8号,雕塑家园A座1楼
展览时间:2016年7月29日-8月31日
开幕活动:2016年7月29日18时湖贝古村城市更新研究
URBANUS都市实践+湖贝古村保护与罗湖复兴设计工作坊「在有30年历史的深圳中心地段藏着一个500年历史的古村,而且空间结构保留得很完整。同时这里居住的潮汕租户的生活习俗也保留得很完整。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简直是震惊!」
土木再生
籍贯:深圳
来深时间:2008年
关注湖贝:2013年
最独立的深圳城市边缘问题研究机构,最早号召围观湖贝的微信群”湖村古贝在聊天“的前群主,其撰写的《湖贝六点建议》加入了《致深圳市建环艺委的意见书》。同时,土木再生发起的”湖贝请留门”独立研究计划,是湖贝课题的集大成;他们也先后发布了独立研究方案《少拆少迁,新旧共生:湖贝更新新模式探索》和多篇文章;他们为湖贝写了两首长诗,协助政协做相关调研,并继续关注湖贝项目存在的程序和法律问题……
微信群:湖村古贝在聊天
「湖贝旧村需要保护,但湖贝也需要更新,两者如何协调,不仅需要政府,开发商,专家设计师等的参与,当地居民甚至包括长期租户的资料,也很重要。只有把多方意见都考虑在内,才可以为湖贝更新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徐磊青
籍贯:福建
来深时间:未移居
关注湖贝:2015年
最关注湖贝的同济大学教授,他所在的408研究小组,参与了土木再生发起的”湖贝请留门“独立研究计划,远道而来,针对湖贝进行了城市更新的策略探索,以“低冲击的社会发展”、“活力社区”、“产业链条的独特多样全生态”、“空间多样性”四个方针,特别提出同时保留湖贝水产链条、部分保留湖贝新村、并保护修缮湖贝古村核心区三个空间的更新方案。
「老人和小孩,衣冠楚楚和形容不整的人,男人和女人,从早到晚在湖贝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摩肩接踵。街道的嘈杂声似乎从来不会停歇下来。湖贝无限的街道活力给我们研究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中兴路和湖贝路的平均人流量是250人次/5min」
408研究小组研究成果
《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分析:湖贝现状vs华润方案》
《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困境:湖贝村调查研究》
《深圳城中村改造:深圳湖贝更新的策略探索》
百度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JoMi5g
密码:lhwg
「我只想为租户们实际做点事,哪怕只能让他们好过几个月都值。」
杜鹃
籍贯:山东、美国
来深时间:10年+
关注湖贝:2010年
最关心深圳城中村的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在2005年首届深圳双年展的策展中首次引入城中村研究的展示板块,并开启了她今后长达十多年的对城中村及深圳城市转型的研究与介入。她是今年双年展中城中村文献库的分策展人。 历经一系列的设计、研究、写作、策展、参展,形成了她对城中村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她所主持的城市生态设计研究室(UEDL)参与了土木再生发起的“湖贝请留门”研究计划,从城市环境影响的视角展开了一项对湖贝村多元建筑空间形态下的环境效益的评估研究,呼吁政府及大众抛开成见,重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城中村的环境质量。
「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与城市肌理展示着曾经的经济及文化底蕴。从清朝年间一直延续到当下,湖贝村里现存的房屋、街道以及树木陈述着这个地方不断演进着的发展及观念。而湖贝村当下的状态及将要继续的演变投射出的不仅仅是深圳如何对待这个城市的历史,而更是对未来的想象与反思。我们今日的行动与作为决定着未来将怎么看待当今社会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几十年后的深圳市民能否还可以透过湖贝这个特定的地标来阅读这座城市延续到现代的历史?」
「专业人士对保护湖贝的摇旗呐喊虽已足够卖力,然而似乎仍旧没有阻止湖贝被更新的命运。在深圳的城市更新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是租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理由对城中村更新“说三道四”。租户群体的权力意识不觉醒,利益天平永远缺失极重要的一端。城中村的更新方式也一定会继续单一、粗暴,不会从本质上发展出多元化的更新模式。」
李景磊
籍贯:黑龙江
来深时间:2015年
关注湖贝:2016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他潜进湖贝发现了湖贝的神祇,发表论文《缘聚型城中村民间信仰演变研究——以深圳市湖贝旧村为例》:“湖贝旧村的主人没有变……归根结底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变了,本地村民迁出,外地租户进入……经过时间的演化,在地租户形成稳定社会网络,有了归属感,他们成为空间内容的实际缔造者。 ”
同、异质型城中村民间信仰空间比较研究
——湖贝旧村与南头古城
百度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AyI9gfpJ-_atQOovRiY9Q
密码:sbv9
「古村的留存可能是个意外,但古村的价值无庸置疑,对其空间和实体的保护与活化应该面向未来。」
杨晓春
籍贯:湖南
来深时间:1995年
关注湖贝:1999年
湖贝古村的价值评估者。深圳大学杨晓春教授在其主持的《湖贝古村历史风貌区价值评估与保护研究》中,建议湖贝古村的核心保护范围15662.3m²,协调范围18797.3m²。(目前公布的保护范围仅为10000㎡左右)
「公众利益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而非一家之言,希望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城市和生活提出自己设想和态度。」
丁炬丹
籍贯:广东潮州
来深时间:深圳出生
关注湖贝:2016年
深二代,父母均于80年代从潮汕地区来深工作。自94年出生起居住在罗湖水贝村周边,现为规划从业者,生活工作于深圳。发表英文论文《公众利益与中国城中村的城市更新:关于深圳市湖贝村的案例研究》。
论文观点摘要:
在西方规划学中,多元价值取向被认为是公众利益的本质之一。在案例中,保护湖贝古村所带来的公众利益被忽视的原因包括:
1)政府的既得利益导致规划方案偏向于计算货币形式的利益平衡
2)封闭的法律制度体系
3)城市规划系统缺少自我审查(制度外的意见与利益难以造成很大的影响)公众利益与中国城中村的城市更新:关于深圳市湖贝村的案例研究
百度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36cBaFfyFpv6QlKnZhlOg
密码:yicf
「公众利益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而非一家之言,希望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城市和生活提出自己设想和态度。」
刘倩云
籍贯:武汉
来深时间:常住广州
关注湖贝:2016年12月
心系城中村命运的地产新星[嘿哈] ,发表英文论文《中国城市更新中第三方参与研究——以湖贝村为例》。
论文观点摘要:
在西方规划学中,多元价值取向被认为是公众利益的本质之一。在案例中,保护湖贝古村所带来的公众利益被忽视的原因包括:
1)政府的既得利益导致规划方案偏向于计算货币形式的利益平衡
2)封闭的法律制度体系
3)城市规划系统缺少自我审查(制度外的意见与利益难以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城市更新中第三方参与研究——以湖贝村为例
百度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3pLAw2MWkFdmU6zQl0A9w
密码:npxn
「湖贝古村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见证和岭南特色村落文化的凝聚,对它的态度和保护方式也体现出我们对待深圳历史的态度对深圳“一夜之城”称号的有力反击。 湖贝古村城市更新实践中的第三方参与暴露出深圳目前的更新制度下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公众参与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湖贝事件中第三方的参与更像是一种纠错机制,它将现存的城市更新制度中的问题放置在阳光下进行公开讨论,并对其问题给予专业性的改善建议。城市更新制度的完善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相信湖贝事件必将对更新制度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齐珉华
籍贯:河南郑州
来深时间:2014年
关注湖贝:2016年6月
用美食记忆城市的非典型天蝎座女汉子;误入景观专业的规划人;不擅长学术研究的城市更新探秘者…… 发表论文《深圳市湖贝古村城市更新中的第三方参与研究》。
论文观点摘要:
湖贝古村更新中的第三方参与作为国内城市更新中第三方参与的典型案例,在湖贝事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折射出第三方自身和深圳现行更新机制的不足,如何加强第三方自身构建,完善城市更新制度,使公共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第三方组织纳入到更加透明和完善的更新制度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